新闻动态

网站首页 > 正文

传承红色精神 感受非遗文化——献礼建党百年 创新创业在行动

发布者:wgzx  时间:2021-06-28 08:11  浏览: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6月23日下午在T1126成功举办以“传承红色精神,感受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活动由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主办,招生就业处处长胡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秋实、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国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侯氏布艺编织传承人侯显珍老人一行及媒体记者朋友们出席了此次活动。

活动由王丹主持,胡雪梅致欢迎辞。胡雪梅在欢迎辞中表达了对侯显珍老人一行人到来的欢迎和感谢,对同学们也提出了希望: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的将其发扬光大!随后李秋实和张国廷相继表达了对老人革命精神的敬佩及对非遗作品精湛技艺的赞叹。

侯氏布艺编制技艺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竹木草为骨、红薯泥为肉、线为筋、布为皮的玩具制作技艺源于清朝,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活动现场已88岁高龄的侯显珍老人生动讲述她的红色故事及个人革命经历,每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上世纪50年代,她作为随军家属,先后在川滇藏三地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每到一处,她都汲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技艺。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的时间中,侯显珍老人手把手教学生制作红色作品,学生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再次受到了红色精神的熏陶,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近些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措施力争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其中通过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旅结合的模式成为广大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渠道。通过传承人到校进行“红色故事宣讲、红色作品创作”,不但能够为乡村振兴,农村脱贫发挥力量,还能让学生接受到红色精神的洗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积极昂扬的姿态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侯氏布艺编制项目简介:

侯氏布艺编制技艺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竹木草为骨、红薯泥为肉、线为筋、布为皮的玩具制作技艺源于清朝,创始人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邹氏,侯邹氏系北京人自幼习女红,因家庭变故先后流落蒙古、山东、山西、陕西,1864年被做丝绸生意的侯家收为偏房后,心灵手巧的侯邹氏把她在各地学的女红技艺加以提炼与侯氏用红薯泥加其他东西制作成器皿的技艺形成这门独特的技艺。 1911年传给重孙媳妇张振华,由于家道中落她们除制作小孩鞋帽、衣服、鞋垫、布老虎、香囊外她们把布艺、草根茎、红薯泥结合起来做一些日常用品和娃娃们的玩具玩偶等。2007年侯氏第三代传承人侯显珍在原有基础上,把多个民间工艺糅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其作品以布艺编制人偶、布艺编制玩偶为主。她把裱褙、剪贴、刺绣、布艺、雕刻、裁剪、编织等十多种工艺糅合在一起,用钩针、剪刀、缝纫针等将线、布、铁丝、头发、树皮、树根和各种废弃物巧妙运用,加入现代元素制成的作品。作品具有极强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其主要作品有四大名著、历史系列、民俗系列、民间传说系列和激励人们向上精神的《向祖国敬礼》、《飞龙乘云庆通水》、《百鸟朝凤赞新政》、《最可爱的人》、《南泥湾大生产》等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

2010年侯氏布艺第四代传承人赵艳华,致力于恢复侯氏的红薯泥布艺玩偶工艺,并将传统布艺创作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制作研发,《婴童七件套》(包含新生儿包被、毛裳、披风、棉衣等 )、纯手工布艺包包、宠物服饰、传统民族服饰等。

2017年侯氏布艺第五代传承人闫飞雪在原有基础上精进红薯泥技艺,融合现代绘画雕塑创作技法使人偶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既符合当下主流审美又不失传统文化涵义。

2019年赵艳华与闫飞雪继续发掘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的工艺技法,恢复带有刺绣口诀的虎头形象,并以此为母本与现代服饰配饰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及图腾更好的融入到当下流行当中。




版权所有©菲律宾欧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杜诗路1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