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切实发挥职业本科学校的牵引作用

发布日期:09-02    作者:王振杰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点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再强调、再部署、再推进。《意见》指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明确了职业本科学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的定位,强调了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的两个标准。贯彻落实好《意见》,切实发挥好职业本科学校的牵引作用,需关注几方面问题。

一、促进多样化选择、多样化成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能满足青年“进”有入口、“出”有衔接的需求,帮助多样化成长成才,助力创造更大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是重要前提。《意见》首次提出“关键办学能力”,细化了提升要求,确定了提高质量的主基调。要一体化建设本、专科专业。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基于高职专科专业,要结合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格、学校资源配置效能,一体化编制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要优化课程体系。职业本科毕业生要达到本科层次素质和知识目标、高职技术技能要求。课程开发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为主,统筹考虑人才培养逻辑、知识递进逻辑和社会服务逻辑构建课程体系。要强化实践能力提升。不低于50%的实践教学课时是对职业本科专业的刚性规定,要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打造实践项目,主动参与建设实践中心等,促进学生基础实践、创新实践、关键实践能力培养。

畅通教育系统的交流通道。要贯通职业教育纵向通道。在“中—本”衔接培养上,下移课程和师资,与中职学校联合开发课程、培养教师、举办技能竞赛,为获取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提前做好“功课”。在“专—本”贯通培养上,争取更多本科专业实施贯通培养,会同省级教育考试部门优化考试形式和内容,注重考查技术技能水平,校企联合培养解决较复杂问题、操作较复杂设备的能力。要疏通面向普通教育的融通通道。在与普通高中融通衔接上,要解放思想,组织寒暑假“技能训练营”、大师进高中、开设专业入门基础课程等,提前储备优质生源。在与同层次本科学校融通发展上,要与应用型本科加强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吸纳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学校改革,借鉴其先进办学理念、大师、场景和资源,助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打通面向行业企业员工流动的教育通道。职业本科学校要适应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需要,为行业企业员工流动提供更多可能。要加强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践中心,引入产业资源、企业资源对员工实施系统化培训;与行业企业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开发培训包、实施培训、开展考核。为优秀一线员工继续教育提供“绿色通道”。企业一线员工大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求学深造需求强烈,职业本科学校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发更接近于生产实践的试题,让行业技术能手、优秀员工有发挥空间,真正让这种制度创新释放更大利好。搭建行企英才“技能援教”桥梁。要设置灵活用人机制,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双师基地等方式,全职或兼职引入更多全国劳模、首席技能专家等,为行企英才向教育系统流动,通过“大师名匠”培养培育更多“大师名匠”创造机会。

二、继续做深做实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巨大发展空间、重要转型空间。职业本科学校要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思考产业变革与学校发展结合点,寻求供需精准对接和有效匹配的突破之道,为国家竞争力储能、赋能、提能。

加强与经济功能区合作。经济功能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资源丰富。要调整产教融合布局结构。改变过去各专业自发式、单打独斗开展校企合作形式,集中学校优势力量,跨院系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把目光调整到经济功能区产业和企业中,推动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升级版。要增强专业特色与经济功能区产业特色关联度。瞄准与学校办学历史、专业基础接近的经济功能区,积极与管委会磋商,了解掌握功能区企业发展走势、人才需求,以王牌专业/院系牵头与园区优质企业合作,逐步稳定合作形式。要探索“校—区”“专业—企业”合作新模式。通过与功能区共建专业、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培训中心,紧密把握功能区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打包”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员工技能提升、技术攻关难题,为优化办学定位提供新路径。

为锻强产业链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锻强产业链是重点,教育是支撑。要优化专业群建设,满足产业链集群梯次发展需求。要巩固专业群建设成效,在原有专科专业群中融入本科专业,以学校专业群服务产业链集群,以专业群的不同层次专业满足产业链集群不同层次人才需求。要提升促进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响应能力。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加强专业设置、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衔接,集中优质资源加强对产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的研究,深入推进产学研创协同,扩展服务面向、层级、领域。要发挥职教集团的集聚、助推作用。职教集团聚集了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职业本科学校要发挥职教集团产教融合重要平台作用,会同政行企推动实体化运作,在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对接产业联盟,助推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上的共生共赢关系。

打造协同育人联合体。要带头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探索,完善试点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营制度,明确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决策者与执行者、理事会与试点学院责权利,推动校企在师资建设、科研攻关、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助力中小企业升级。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对接生产全流程,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工艺、设备,紧跟产业前沿。加强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品升级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中小企业技术更新、迭代升级。

三、紧紧把握科教融汇新方向

当前,产业形态已由劳动密集型转为创新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科教融汇不是简单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而是要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改革,提升办学档次。

加快人才培养观念和方式重塑。科技创新和科技变革既是推动现代大学进步的动力,也是重塑育人理念和方式的引擎。要更加凸显“科研育人”重要地位。职业本科学校要以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家精神培育、学术诚信养成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完成企业攻关课题和项目、参与各类竞赛等作为学业重要内容。要把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作为专业优化的首要考虑。在新设专业时要全面考量产业发展规划,前瞻性考虑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优先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匹配的专业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要把先进科技手段应用到育人全过程。数字技术创造了教育新形态,职业本科学校要主动参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优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发更多面向科技前沿、产业一线、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资源。

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职业本科学校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平台是主战场,技术创新团队是主力军。要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打造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改造实验实训基地,配置更多研究设备,新建一批科研型实验实训基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争取打造省级和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教授+博士+企业技术专家+技术技能大师”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培育工程。职业本科学校还需打造“大团队”,汇聚教授、博士、企业技术专家等人才智慧,带领专业团队、学生开展技术研发。纪录片“大国工匠”提到“手上有绝活的工匠都是充满科学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因此还要发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技能创新主力军、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推进科教融汇机制构建。在组织上,要组建跨院系、跨校企、校院(研究院)跨学科的新型研发平台和学术组织,与专业群、产业链发展赋能同步推进,坚持以质取胜,形成有利于快速响应、人才聚集和高效运行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评价上,把推动产教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作为评价专业办学的重要因素;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技攻关、理论研究,引导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推进《意见》落实落地,职业本科学校要抓住历史机遇,心怀“国之大者”,谋划实施“人无我有”新赛道新领域开辟工程、“人有我强”战略必争工程、“人强我优”战略支撑工程,埋头苦干、敢闯敢干、久久为功,持续发挥好牵引作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