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香香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亚军,在职业院校中排名首位。
质量追求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主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外延发展后,逐渐转入追求质量提升、强化内涵发展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2015年起,《菲律宾欧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通知先后发布,力求通过问题诊断与改进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16年,27所高职院校被遴选为诊改试点,各省份随后开展省级试点,以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诊改全面铺开。标志着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职匹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人职匹配”强调职业人所拥有的能力、技能、气质和心理素质等个性特征与其从事的主体职业之间的耦合,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以人为主体,主体所拥有的能力、技能、气质和心理素质等个性特征符合某种职业要求,称为“人适其职”;另一方面是以职业为主体,该职业要求意向主体必须具备完成所有任务的对应能力、技能和心理特质,职业主体必须不断提高和适应职业要求,称为“职得其人”。无论是“职得其人”还是“人适其职”,都是人与职的耦合状态,是“人职匹配”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也是检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人职匹配”理论是帕森斯于1908年提出的一套就业指导理论,至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创立“人格类型论”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人的个性结构存在着差异,这些个性差异适合于不同的职业,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的职业、达到‘人职匹配’的目的,以获得个人需要、兴趣及其心理的满足,最大限度贡献自己的才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内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企业与人才双向选择的自由化,“人职匹配”理论有了应用基础。近十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人职匹配”理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逐渐增多,产生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3+1”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以就业为导向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学生企业文化认知情况的满意度为45%,对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的满意度为56%,对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为53%,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满意度为54%,对胜任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为51%,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普遍不高,充分反映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人职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是摆在高职院校办学者面前的难题。
2013年,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副院长陈吉胜为代表的教学管理与研究团队,以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为起点,对“人职匹配”理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人职匹配”就业模型,即人才培养的三个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和一个变量(环境因素),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形成了人才培养改革的理论基础。2017年创新性提出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3+1”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本校、市内和国内全面试点、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何为“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是针对人才培养的环境变量,提出打造“若水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生涯发展力,解决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重职轻人”的问题。
“3+1”模式中的“3”则包含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评价方法,具体而言,一是建构“三阶三型”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显轻隐”的问题;二是实施“多线导航·五环四步”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力,解决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问题;三是推行“校企双鉴”评价模式,提升学生的企业融入力,解决管理制度与评估方式“重校轻企”的问题。
2017年8月,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研究成果制定了《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若水”人才“3+1”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实施方案》,成功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
人才培养的“3+1”模式以“人职匹配”理论为基础,并创新性地将“人职匹配”理论就业模型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回答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与质量规格等四个重要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该模式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逻辑关系,一是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1”,即影响匹配模型建立的环境变量,打造“若水人才”育人环境,确立“若水人才”育人目标;二是基于“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3”,即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建构“三阶三型”课程体系、“多线导航·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和“校企双鉴”的学生“三岗实习、四力发展”评价模式。由此,将“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若水人才”培养新理念,并形成了“若水文化”育人理念统摄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核心观点契合了职业教育及时、精准应对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的改革要求。在改革实践中,共发表36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4部著述,取得了较多的标志性成果。
“3+1”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自2017年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以来,通过4年实践检验,该成果先后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等3个专业试点、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推广,参与教师135名,参与学生5850人,培养毕业生1116人,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国推广应用院校27所、专业71个、教师874人、学生21849人。7家合作企业推广应用该成果,培训员工400多人。
在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国家级别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6项,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别奖项5项、省部级69项,其他各种省级以上奖项34项。在2017级毕业生中,毕业生表现出极强的核心竞争力,就业成效显著。在重庆范围就业的学生815人,占比73%,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专升本通过率达37.6%,高于全校毕业生专升本通过率21.8%,就业率达96.4%,就业对口率达到87.7%,高于全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12.5%,毕业生从业与专业相关度91.6%,高于整体平均14.6%,职业证书通过率达82.7%,高于全校毕业生职业证书通过率29.4%,毕业生起薪3950元,高于毕业生平均起薪230元。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展现了突出的生涯发展力和企业融入力。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跟踪调查统计分析,毕业生平均薪酬达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达到600元,高于2017级毕业生整体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级毕业生整体平均薪酬提升率5%;职位晋升率达到26.9%,稳岗率达到98.4%,均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3%。
“3+1”人才培养改革社会影响
改革以来,该成果多次得到国家级别报刊报道,2017年以来,华龙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累计报道、转载各12次和128次。国家媒体于2020年7月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题作了报道。《工人日报》于2020年8月以《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作了报道。《中国教育报》于2020年6月、9月分别以《传承新时代水利精神打造优质育人课堂》《打造人职匹配的水利水电公共实训基地》为题作了报道。《中国水利报》于2020年6月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作了报道。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作为中泰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依托本成果“3+1”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10余项对外合作项目,与泰国黎逸技术学院共建大禹学院。分别与泰国、越南、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近两年有40余名留学生到校学习,扩大了该成果的国际影响,同时为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较大贡献。